众所周知,电子产品的生产需要兼顾软硬件,简单来说操作系统和硬件的整合就是一门学问。消费者获得一个电子产品后,外观和使用体验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反馈,即使单独的硬件或者操作系统可以以假乱真,二者的整合也还有相当的门槛,整合不够优良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当前缺芯行情,大面积的供应链处于失衡状态,多种元器件出现短缺,而中国有着几乎全球最大的电子元器件交易集散地,这里有大大小小的商家,每天进行数以万计的电子垃圾的拆解。这些都给假芯片提供了市场机会,它们大部分在国内流转,有的还流通至海外供应链。
据日经亚洲报道,TOKYO——正在应对前所未有的全球芯片危机的电子产品制造商,正越来越多地转向非常规供应渠道,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许多制造商被仿冒、不合格或重复使用的半导体所困。
日本电子产品制造商Jenesis的首席执行官Junichi Fujioka就亲身经历过这种现象。由于无法从通常的来源购买微控制器,他的公司在中国南方的工厂通过某一个网站下了订单。然而,当微控制器到达时,却无法启动。应这家总部位于东京的公司的要求,一位专家检查了芯片,发现它们的规格与Jenesis订购的完全不同,尽管包装上的制造商名称似乎是真的。已经支付了订单费用的Jenesis试图与供应商取得联系,但没有成功。
对于那些试图购买“分销芯片”的电子产品制造商来说,这是一个警示。“分销芯片”指的是由制造商和授权分销商以外的渠道销售的芯片库存。行业官员说,这种芯片没有生产商的保证,而且往往不清楚它们被储存在哪里以及如何储存,这使得可疑产品更容易进入订单。
相比之下,生产仿冒芯片要容易得多。“假芯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电子垃圾中回收芯片,然后进行处理重新包装,二次加工后流向市场,另一种则是将报废的残次品、不合格产品以次充好出售。这类产品可能包括从废弃电子设备中取出的芯片冒充新的,或者不符合质量标准、本应被处理的芯片。也有恶意的案例,制造商的名称或型号在包装上是伪造的。首先,生产仿冒芯片面临的挑战不如成品艰巨,同时,伪冒芯片并不直接面对消费者。而在全行业芯片告急的情况下,没有芯片就意味着要关闭生产线,这就使得下游厂商不太可能严格测试收到的芯片。最终,仿冒芯片可以更容易地进入市场。
创芯检测在此也推荐几种比较好的方法帮助大家识别假芯片,避免损失:
第一招:核实供应商
如果所找的是一家代理商的话,那么出假货的可能性就小很多了,但是有时也会碰到假冒代理商的,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在官方网站或打电话进行确认,看该厂家是否在该地区有代理商。
第二招:注意型号是否拆机后翻新
一般这些芯片是从用过的电路板上拆下来然后再归类,管脚明显有焊过的痕迹,亮闪闪,管脚间距明显不等,外表印刷文字和图案的大小,字体,深浅有差别,生产批号一般不相同,反面的产地标识比较杂。
第三招:鉴别是否打磨片
拆机后再打磨的芯片,所以非常像全新片,外表文字和图案的大小,字体,深浅基本上无明显差异,批号也基本相同,但仔细观察芯片外表你会发现有许多微小的平行划痕,反面的产地标识也不相同,管脚一般不会是亮闪闪的而是亚光的有氧化的痕迹,管脚间距基本一致。一般来讲打磨片主要是全新片时间放得太长了或是批号比较杂,为了好卖而打磨后印成统一的比较新的生产批号。
第四招:冒充国外品牌
现在很多国产产品跟国外产品相近,这就属于假冒伪劣产品了,但好歹还能用,只是某些性能指标可能达不到这些主要是一些分立器件、主动器件上、接插件、连接器的要求,而且使用寿命也比较短。
第五招:分辩封装
原厂产品自行封装这个应该是比较高端的了,遇到这种芯片只有靠经验,但也不是所有的封装国内都能做,经验不足的话也是比较难分辨了。
第六招:查看字体
散新片这些芯片概况印刷笔墨和图案的巨细,字体,深浅有不同,出产批号一般不雷同,后背的产地标识比力杂,但管脚没有使用过的陈迹,却是有氧化的陈迹,一般来说这类芯片是商业商把从各类路子采集起来的没有使用过的芯片装在一个管子里卖。
要知道不少假芯片在供应链流通,这将给更多的电子产品带来质量风险,损害整机厂商和终端消费者的利益。通常而言,即使采用专业的测试平台,量产测试占芯片生产的总成本也仅仅为2~5%,但测试作为产品质量保障最后一道防线,对总体成本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